1997初夏雙連埤 ( 攝影:陳敏明先生)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在前往福山植物園必經之路上,距宜蘭火車站約30分鐘車程,海拔約470公尺,為內陸淡水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7.8公頃,介於粗坑溪及五十溪兩大水系之間,隸屬於「粗坑溪」流域,粗坑溪源自宜蘭、新北市交界之阿玉山南坡,西邊與新北市烏來區的南勢溪流域相鄰,粗坑溪為宜蘭市取水之重要水源,是提供宜蘭市區水源之重要源頭之一。本區東側為宜蘭河支流之「五十溪」,該溪源自於阿玉山(西側)主流至九芎林以下往東流至山腳之「圳頭」後於員山與大湖溪交會為宜蘭河。
二、保護區身分與特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92年10月23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結合周邊國有林班地公告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宜蘭縣政府亦於民國92年11月7日一併公告將雙連埤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民國96年時又被內政部評選為「國家級濕地」,擁有多重身分。
依據台大地質系劉平妹教授(1993)對雙連埤湖積物中的花粉所做的研究,發現湖底花粉是以木本植物殼斗科的苦櫧屬或栲屬(Castanopsis),櫟屬或檞樹屬(Quercus)及青剛櫟屬(Cyclobalanopsis)為主體,頂部的3公尺中,除了殼斗科之外,熱帶雨林植物如楊梅、九芎與山龍眼等明顯的增加,而在1.5-3.0 公尺深度,則以孢子為主。顯示比以前較為潮溼溫暖狀況,因此雙連埤上部3公尺的熱帶雨林份子增多很可能與此事件相呼應,即約二千年以來的較暖溼現象。
雙連埤的底部為崩積層,顯示此湖應為一崩塌湖,若與七彩湖或台北盆地的全新世記錄比較,黏土層底部應未達中全新世的最潮溼期 (約五千多前),但是黏土層下部的崩塌事件很可能即全新世中期的潮溼事件引起的。也就是說雙連埤是古時崩塌所形成的湖泊,並且在數千年前,主要以雨林的植物為主。
在這塊國寶級溼地,具有繁多的物種,其水生植物更居台灣溼地之冠,埤中及湖邊的草澤中,共有80 科202 種植物,而湖上有由沈水植物累積而成約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草毯」,草毯上草木盤根及腐植土厚達三台尺,這是國內難得一見且唯一僅存的自然浮島(vegetative floating island)景觀。
三、植物
植物調查以雙連埤及其附近之草澤為調查對象,2006年調查樣區包含上埤(雙連埤湖域)、中埤及下埤,共設114個樣區,經2006~2007年調查,共計有75科174屬238種植物;其中包含66種外來種,9種特有種,5種稀有種,共可分為5個植物社會(眼子菜型、水芹菜-紫花藿香薊型、水生黍-水丁香型、荸薺-鴨嘴草型、大頭茶-小葉海金沙)。
早期也記錄到湖內孕育了豐富且多樣化的植物資源,其中水生植物曾紀錄到九十多種,是多種重要水生植物的棲息地,然而近年因任意整地、施放殺草劑使得雙連埤濕地植物相繼減少。
而強勢入侵種人厭槐葉蘋(Salvinia molesta)目前在一小區塊中生長快速,另外在中埤邊緣亦有發現被引入之水禾(Hygroryza aristata)。過去的人為干擾,如湖域整治,堤防的興建,經濟魚類的放養,對於水生植物有明顯的影響。
四、水棲昆蟲
昆蟲之生態資源調查方面,以水棲性之蜓蛉目物種豐富度而言,在宜蘭縣員山鄉的諸多埤塘中,雙連埤物種數最高,可以顯示雙連埤在昆蟲保育方面之重要性。雙連埤共記錄達59種的本土蜻蜓,約佔台灣本土蜻蜓種類 2/5 之多,。
但由於2002年湖岸整治與濬深,使水生植物大量減少,並被放養大量的草魚至雙連埤中,草魚攝食水生植物,更使得水生植物數量大減,水生植物與水棲昆蟲的存活密切相關,間接影響到水棲性昆蟲生物多樣性與豐富性。大量雜食性之吳郭魚,攝食水棲昆蟲,也使得水棲昆蟲存活率降低。目前在湖域內的水棲昆蟲種類,以耐有機污染的種類為主。目前持續進行外來魚類之移除,並積極復育水生植物與改善水質環境。
五、魚類
魚類資源方面,雙連埤地區發現有淡水魚類8科16種,調查資料相較劉炯錫等(1995)的報告多出2科7種。
外來魚種主要為吳郭魚與大肚魚,其中吳郭魚為劉炯錫等於1995未有的紀錄,目前已廣泛分佈於湖域內外的外來種,威脅到原生魚種的生存。2002年放養的草食性之草魚與鰱魚,經過2005年的移除,於2007年未再捕獲鰱魚,只捕獲草魚26尾,但草魚的體重約為2006年的一半。草魚與鰱魚在台灣的湖泊環境中,無法自然繁殖子代,長期而言,可自然達到生命終期,但草魚為期約20年的生命週期,對照現僅約5齡的個體,故將持續影響湖內的生態系,尤其是水生植物部分。故建議應繼續進行追蹤或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移除,移除內容應包含所有的外來魚種。
六、鳥類
鳥類資源部分共記錄到25科49種鳥種,其中鳥種數量最多的是繡眼畫眉和白頭翁、其次是小彎嘴畫眉、褐頭鷦鶯。由記錄表可看出,雙連埤鳥類以留鳥佔的比例最高。
七、動物
兩棲類、爬蟲類與哺乳類動物資源方面,共計記錄兩棲類1目4科18種,爬蟲類2目4科17種及哺乳類4目5科6種。
八、社區人文
雙連埤地區沒有正式開墾紀錄,於戶籍登記上最早是在1910年,但於1908年【台北州理蕃誌】中,即有被原住民馘首的紀錄,而在當地居民口述中1904年甚至更早即有人進行開墾,由於眾說紛紜因此仍需投入更多人力與時間尋找史料及進行訪談來保存更多的紀錄供後人考證。
依員山鄉戶政事務所戶籍資料及前輩的訪談紀錄中,目前雙連埤地區居民大致由桃園、新竹兩縣轉居雙連埤,雖然遷居時間不一、腔調亦不同(四縣、海陸),但因同屬客家族群因此久而久之亦成為一個都有親屬關係的客家聚落,也因需要下山做生意之故,這裡的居民幾乎都能講【國語、台語、客家語】。
由於聚落開發的關係,目前在雙連埤地區擁有一處土地公廟(伯公)、一處萬善堂(老大爺)、一處瑤池太子宮,當然也有在地各姓氏的祖祠,分散於聚落各處,默默地守護著雙連埤。
開墾至今經歷墾殖、原漢衝突、伐木造林、戰亂交替及經濟發展改變等時期,目前雙連埤地區多數的居民已遷出,現有住家大多只有老夫妻留守山上,以現在湖西村三個鄰的戶籍登記資料亦佐證大多後代已遷居宜蘭平地甚至外縣市結婚生子、置產生活,而第四代、第五代在外地出生的孩子,由於母親不見得是客家人,因此新生代逐漸失去母語(客)聽、說的能力,也與雙連埤這塊土地的連結逐漸遠離。
現今遷離至山下的居民則仍有一部分日出上山耕種、日落下山休息,無心力耕種者則將部分農地承租外人耕種,當然也有不少土地已轉賣外人。在地商業活動不多,目前於雙連埤聚落經營者有在地的彩燕小吃店、海陸鱒魚餐廳及野夫炊煙餐廳等三家餐廳供旅人、遊客用餐選擇。
1995年曾有雙連埤植物與動物的調查研究(劉炯錫等),整個埤湖範圍都有相當多的水生植物,這為雙連埤最早的生態調查。後來有多次的干擾,原地主於1996年曾將湖水近乎放乾,2001年則以怪手濬深湖泊,並設置北區土堤,2002年放養數千尾的經濟魚類(草魚、鰱魚)。2003年則開始有人厭槐葉萍的入侵,2004年附近農民施放除草劑。
宜蘭縣政府於2005年正式法定徵收雙連埤湖域,故縣政府於9-11月間開始清除當初放養的外來經濟魚種,主要清除的對象為草魚與鰱魚,但吳郭魚則未清除。故調查的期間,為上述諸多干擾行為之後,且外來經濟魚種清除工作進行中,也就是2005年10月起,至2006年11月止的這段時間。此時的湖泊的生態狀況已與1995年大不相同,已經由過去的水生植物遍佈,變成開闊水域,主要初級生產者轉變為藻類,水深比過去深,湖岸原為緩緩延伸入水中,變為陡直入水中,過去所無的草魚、鰱魚與吳郭魚,則為水中動物最多的種類。
雖然雙連埤擁有如此豐美的生態但因地屬私有地的關係,仍於民國90年間因地主開發,導致棲息地遭受破壞,所幸在縣府、農委會及保育團體等多方的努力下,克服土地問題,於91年底完成徵收並進行環境監測與調查,始得保存難得的「國寶級溼地」。
畫家 : 陳敏澤小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